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报告 >

天天简讯:曾国藩拥兵百万却为何不称帝

2023-06-28 10:53:25    来源:互联网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曾国藩,字伯涵,昵称 笛声。 1811年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子镇荷叶塘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。 1832年考取进士,迎娶欧阳苍冥的侄女,从此走上了人生的一大步。 曾国藩二十八岁考中进士,从此一步步走上仕途,成为兵部尚书穆章阿的得意门生。 在京10余年,历任翰林院侍郎、雷迁侍郎、讲学侍郎、文渊阁知阁侍郎、内阁学士、检察政务。 中书司,礼部侍郎,兼书兵部、工部、刑部、刑部。 吏部侍郎等。 曾国藩沿着这条仕途一步步晋升到二品官位,但曾国藩一路走来仕途并不顺利。 咸丰元年(公元1851年),他志存高远,着有《敬陈胜德防弊三法》一书,告诫咸丰帝处事政事琐碎、华而不实、狂妄自大。 地上,曾国藩差点因此被斩首!

咸丰元年(公元1851年),太平军在金田起义,战火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。 咸丰二年(公元1852年),曾国藩的母亲去世,曾国藩回乡守制。 恰逢太平军横扫湘鄂豫,形势极为严峻。 朝廷命他协助湘团训练,为曾国藩建立湘军提供了有利条件。 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,曾国藩依靠师徒、亲戚、朋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,在家乡建立地方团,取名湘军。 而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汗马功劳的,正是湘军。 为此,曾国藩被清廷封为一等勇侯。 赏赐黄袄、双眼翎,并给予紫禁城骑马的待遇。 他成为清朝第一个被封为文人武侯的人。 后先后任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,官至一品。 死后,谥“文正”。

曾国藩一生的是非功过,争论不休。 1863年他率湘军攻克南京后,在军事实力上,已经掌握了全国最大的军事力量,连清廷都比不上。 他若是扬起双臂大叫一声,很有可能就能逃出满清曾国荃、彭玉麟等10余名湘军将领也力劝归附。 不过,曾国藩手写的对联“倚天照海花无数,流水依山知己”表明他没有异议。

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? 他是如何向清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? 最大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。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的典型的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知识分子。 他认为“不一定要靠自己做出成绩,也不一定要出名”,“越早完成工作,越早退休越好”。 他认为“人生富足,有名无忧”。 曾国藩组建湘军的目的很明确:保卫儒家,保卫清政府。 曾国藩起兵之时,发表的《粤论》就是打着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帜。 他认为太平军毁了孔孟之道,用西方教会否定中国的孔孟之道。 他号召天下学者,捍卫孔孟之道,捍卫中华文化。

其次,当时曾国藩谋反的条件并不成熟,清政府早有防备。 咸丰四年(公元1854年)七月,曾国藩攻占越州府,立下赫赫战功。 然而,清廷只赏赐他三品丁代,实际上他已经是二品大臣了。 同年八月,再次攻陷武汉,诏令代理湖北巡抚。 却有大臣暗自上书:“人人应百应,此非朝廷之福。” 短短7天,湖北省长一职易主。 后授兵部尚书。 其实这个位置用处不大。 他多年前就担任过这个职位。 湘军攻占天京后,清政府不让曾国荃夺得八百里红旗,进而拒绝了咸丰帝生前“以江宁为王”的承诺,只赐给曾国藩第一名 -级侯爵。 天王洪天贵福逃过一劫。 他还将满蒙军队部署在天京周边,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。 这支军队不同于八旗军。 其战斗力极强,时刻监视着东南方,让曾国藩一步也不敢多动。 在湘军内部,早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前,李鸿章的淮军就已经自成一派,左宗棠也建立了自己的楚军。 攻克天京后,湘军将领士大夫归心,战斗力大减。 最重要的一点是,在华外国势力决定支持清政府。 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曾国藩深知洋人强船大炮的威力。没有外国人的支持,势必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。

为了消除清廷对他的戒心,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表白自己的感情。 他首先将攻占天京归功于朝廷。 他在给朝廷的奏疏和给别人的书信中多次提到此事。 只是别说有多少功劳,还动员九弟回老家养病。 此外,曾国藩还上书朝廷,要求大量裁撤湘军。 接到指示后,他只好忍痛割爱,将湘军裁掉90%。 湘军成立初期,因为没有军饷,沿途设卡,靠买路钱来保证军饷。 攻克天京后,曾国藩随即撤销利津局,不再为湘军讨军饷。 就这样,以他们为代表的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,比较安全地通过了这片表面风光旖旎、内部危机四伏的政治浅滩。

曾国藩没有称帝之志。 他个人的追求是做中兴名臣,做侯丞相,光宗耀祖。 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统一、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。 当时,虽然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攻破,但仍有以布什达开为首的三十万余人活跃在各地。 北方也爆发了捻军起义,列强也企图从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。 试想,如果曾国藩造反,几千万水深火热的人民将遭受更大的苦难。 单从这一方面来说,曾国藩也算得上是一位有功的民臣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